一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各行各业数字化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 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指出:“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 “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标志着推进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全党全国普遍共识和重要战略目标任务,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教育数字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也将“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列为年度重点工作。2022年以来,教育部将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全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一
二、 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
教育数字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功能提升,全面推动教育资源数字化和教育数字化治理,进而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提升治理水平,助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支撑构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的过程。推进教育数字化对于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纵观世界文明史和社会发展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给生产力带来质的飞跃,同时也给教育带来跨越式发展。农业时代,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书本承载文字信息的数量,私塾教育成为主要形态。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电力的发展,为全民教育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学校教育成为主要形态。进入数字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数字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中突显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位置,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学校边界和学习时空,塑造教育新形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就是教育部立足数字时代,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重大战略决策。
(二)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成章、专门部署,作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述,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明确了教育是影响国家民族未来的战略性事业,而不仅仅是社会民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党和国家对教育定位的深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教育系统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转型和升级。未来教育必然要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深度应用,充分发挥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培养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协作且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也从“有学上”转变到“上好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就迫切需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公平和质量,是贯穿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两大关键词。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只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才能通过教育数字化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只有融合数字技术,开展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才能有效促进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构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从学历教育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有限,大量知识技能还需要在工作生涯中不断学习获得。终身学习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是国家现代化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只有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日趋健全的正规教育、相对分散的继续教育,一并融入更具包容性的终身学习制度体系之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开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格局,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加快发展好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满足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实现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发展目标。
一
三、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初步成效
2022年以来,教育部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加快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广泛动员地方和学校积极参与,有力支撑了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获得了广大师生、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充分认可,正在成为具有强大内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国家教育品牌。截至2022年11月底,平台网页版和App累计浏览量超过164亿人次,访客量近9亿人。2022年7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教育部启动新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时指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城乡学生共享全国名师、名家、名校、名课资源,帮助农村地区教师线上协同教研、备课辅导,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一) 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此后升级更新6次,集成整合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资源平台,建成服务大厅,上线7个专题,接入15个省级平台,形成“三平台、一大厅、一专栏、一专区”的格局。使用smartedu.cn作为域名,采用主题为“智慧教育拥抱未来”的徽标,确定明亮、纯粹的“智慧蓝”作为主色调,打造智慧教育平台重要身份标识。构建统一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用户单点登录,统一规划“一键三连”“好差评”功能,提供搜索服务功能、增强互动服务功能,优化用户体验。建设升级教育部运行监测平台,将智慧教育平台纳入统一运行监测的范围,实现“平台管平台”。坚持以开源的精神做公益的事业,保持平台公益属性不动摇,切实服务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以来, 定位愈发精准、功能更加全面,基本形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资源数字化中心和服务平台。
(二) 提升资源和服务供给能力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五大核心功能,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广泛汇聚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数字资源,灵活吸纳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源,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三横”覆盖各学段,以德育、智育、体美劳育为“三纵”支撑五育并举,形成“三横三纵”的资源格局。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总量达到3.4万条,覆盖各年级、各学科课程,涉及30个教材版本、 440册教材。智慧职教平台具有专业教学资源库663个、在线精品课6011门、视频公开课1752 门,汇入职业教育教材1.5万册。智慧高教平台汇聚2.7万门优质慕课,覆盖了13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国家智慧教育门户陆续上线了“北京冬奥精神”“抗击疫情”“心理健康”“暑期教师研修”“树人课堂”“学习二十大云课堂”和“寒假教师研修”等7个专题,构建云上大思政课堂。此外,服务大厅集成的26项政务服务累计为318万师生提供了3000万次服务,有力支撑了大学生就业服务、教师资格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等热点事项。
(三) 广泛开展地方和学校试点
2022年4月和7月,教育部先后部署开展了两轮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地方和学校试点工作。目前,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省试点15个、中小学平台试点15个、职教平台试点6个、高教平台试点5个,完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试点全覆盖, 试点省份示范引领局面不断向好,深度应用平台资源的热情高涨,服务发展急需的作用开始显现。多地把国家平台资源常态化应用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应用国家平台的积极性持续增强。各试点单位在向国家平台提供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大力加强特色资源开发,资源建设供给越发主动。例如,江苏向国家平台提供了苏教版、译林版、人教版优质课程3400多节;四川汇聚一批川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资源,平台新增各类资源4000余节。
(四) 有力支撑教育核心任务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立足优质资源和服务,支撑疫情防控、“双减”落地、就业服务等重点任务。2022年上半年,上海1547所中小学的156万余名学生全部开启居家线上学习, 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云学期”,“停课不停学”工作有序开展。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通课后服务专栏,浙江智慧教育平台推出“四点半课堂”和“浙里问学”有力支撑“双减”落地。智慧高教平台开设“慕课西部行”专栏,帮助西部地区开展混合式教学216万门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发布岗位信息3633万条,2022届毕业生注册使用人数达547万人,用人单位注册55万余家,有力支撑就业大局。国家智慧教育门户开通“暑期教师研修”专题,首次组织全国教师进行线上培训,共计1313万教师参与,开拓了教师研修的新模式。
一
四、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实施路径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推进教育数字化任重道远。笔者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战略意义,抢抓世界数字教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我国教育规模优势,将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明晰战略行动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
(一) 推进教育新基建,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基座
打造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建设包括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在内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网络服务,促进学校设备终端的高速互联。建设以新资源、新校园为主体的融合基础设施,构建全场景覆盖和互联的智慧教育应用生态。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应用基础设施,加快智能教学助手普遍融入教学环境,开拓智慧教育管理模式。
(二) 完善智慧教育平台,形成推进数字转型的有力抓手
不断升级智慧教育平台,深化平台应用、增强平台生命力、激发平台活力,形成推进数字转型的有力抓手。建设标准规范、应用联通、数据共享的智慧教育平台新生态,促进智慧教育平台的开放共享、数据互通、应用协同、交互可用。建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体系,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全生命流程的质量评价与管理机制,激发地方平台、一线教师开发优质资源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平台各类应用场景,赋能教育教学,推动教育思想理念变革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重构教学组织形式。
(三) 以教育思想和理念变革为引领,推动教育教学创新
加快教育思想和理念转变,普及数字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推进教学组织方式变革,开展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统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创新评价工具,开展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加强学生发展性评价,支持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探索建立个人数字学习档案, 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推广在线课程学分认定与管理机制,畅通学习者通过跨校学习、在线学习等积累学分的渠道,促进全民终身学习。
(四)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增强教育数字化软实力
以人的数字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打造推动教育数字转型的关键软实力。加快构建师生数字素养标准体系与测评模型,构建师生全方位立体画像,精准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促进师生发展。探索校内校外一体化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建立政府牵头,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家庭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师生在数字化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探索。深化师生素养提升专项工作,以点带面,构建数字素养发展新机制。
(五) 强化数据驱动,助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数据要素为核心,进一步变革管理模式,打造“教育大脑”,实现服务便捷化、管理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和一体化建设,完成教育管理平台智能升级,提升教育管理与治理的科学性、时效性和规范化。强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技术优化,完善教育基础、资源、师生及行为等数据库。聚焦教、学、研、管、评等核心业务,建立系统、科学、智能的数据分析、挖掘与评价模型,有效支撑扁平化精细管理和高效决策。
(六) 加强区域、学校试点示范工作,探索教育数字转型新模式
加强区域、学校试点示范工作,解决教育数字转型中的重难点问题,为教育数字转型的全面推进树立典范。积极拓展智慧教育资源存量和应用场景,布局面向基础教育的区域试点和高教、职教的学校试点。以需求为导向研究探索试点示范的创新机制和有效运维模式,形成覆盖南北、横跨东西、点面结合、多点开花的试点格局。加强试点指导与管理,通过交流、宣传、评选以及财政奖补等形式,激发试点地区的工作积极性。
(七)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好资源产权与数据主权
针对资源共建共享、开放应用、运行监测以及安全防护等方面,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 在资源开放共享中加强数据主权,保障教育数字转型的稳步推进。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健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机制,充分激发地方、学校、教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并将优质社会资源纳入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构建基于开源应用指数的资源开放应用体制,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形成全球数字教育共同体。建立数据安全标准并开展常态化过程监测,实施全环节安全管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八) 推动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分享中国经验与模式
坚定不移推进数字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打造数字教育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机制,努力使中国成为数字教育的国际引领者。围绕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终身学习等方面,积极参与双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交流合作。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国际会议为契机,成立国际或区域性数字教育联盟,发起智慧教育领域的国际倡议。通过大力推介智慧教育发展指数, 发布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源应用,持续不断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九) 筑牢数字化发展的安全底线,确保数字教育行稳致远
从内容安全、技术安全、安全意识三方面发力,筑牢教育数字化的安全底线。健全内容安全保障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上线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内容审核责任体系。建立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保障制度,把好信息系统的立项关、上线关和运行关。持续举办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研讨班,面向广大师生做好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教育系统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
文章来源:雷朝滋.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实践探索与实施路径浅析[J].大学与学科,2022(4):1-8.
版权所有:桂林医学院发展规划与医院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