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核心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加快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指导意见》《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等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改革举措。近期,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步发布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
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支持高校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能源等战略急需和未来新兴领域布局相关专业,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此次增设24种新专业: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设置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聚焦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设置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置中国古典学等专业;聚焦服务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设置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
面向区域发展,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省结合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专业集群。强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引导高校增设区域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力争到2025年优化调整20%左右专业布点。强化分类发展,引导广大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和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简单跟风,构建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体系,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
立足提高质量,加强教学核心要素建设。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就是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建设质量上。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共认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76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439个,对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示范性、带动性作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构教学内容、重塑课程体系、抓好教材建设、推进数字教育,全面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机制,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平台,构建高等教育新生态。
推进政策创新,构建专业调整长效机制。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省级整体统筹和高校自主自律相结合,建立专业结构优化调整长效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匹配。创新专业目录管理模式,实施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制度,完善本科专业类的设置与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特设专业,定期发布引导性专业指南。实施专业预申报制度,加强对增设专业的论证和公示,完善有进有出、有增有减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始终坚持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导向,以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为首要任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招生计划调控和办学资源配置,完善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配机制,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原载2024年第7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版权所有:桂林医学院发展规划与医院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