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政策研究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政策研究 >> 正文

邓宏林丨构建基于生命教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

发布日期:2024-04-18    作者:邓宏林     来源: 发展规划与医院管理处    编辑:陈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医学院校承载着服务医学科学发展、培养医学创新人才、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教育各环节,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生命价值观,还有利于推动生命教育转化为“生命实践”。必须牢牢把握思政育人这条生命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持续推动生命教育和思政教育互动融通,构建独具医学院校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培养心存大爱、大义、大勇的“德术双馨”的人文医者,全面提升生命教育质量。
革新育人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大思政课”全员育人格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面对当前医学教育和科技的激烈竞争,以及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要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新理念谋划医学发展,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强化“生命至上”理念,积极探索生命教育与思政教育互动融通的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以党建为引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院两级负责、部门协同配合、专兼职队伍结合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同时,不断探索构建以生命教育为底色,生命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打造生命教育铸魂育人品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理念,培育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的医学人才。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推动生命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二者必须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医学院校要积极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持续加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重,发挥专业教育对生命教育的导向和建构作用,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实现二者相融相促,达到“生命思想内化+专业教育外显”的育人目标。通过深挖校内校外资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在思政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启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通过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程集体备课,发挥课程内容的载体作用;通过打造课程思政案例库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等形成生命教育资源库,将生命教育融入全校所有专业的教学全过程,构筑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生命教育课程矩阵,进而嵌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全过程课程体系。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医学作为服务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学科,强调把生命教育作为回归教育本位和医道本真的落脚点,实现医学教育由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本位。医学院校可以通过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校园文化氛围,打破时空限制,打造沉浸式多场景体验教学,强化生命教育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本真、增强生命意识,引导学生不忘医者初心,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激发其医者仁心。培育尊重生命的仪式文化,开设富含思政元素的生命教育大讲堂,利用好医学生宣誓、向“大体老师”致敬等生命教育仪式,让学生逐步从学医术、悟医德上升为行大爱;培育敬畏生命的情景文化,挖掘医学界厚重的生命教育资源,将“瞻仰先贤,感悟生命意义”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涵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怀,增强其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培育珍视生命的艺术文化,打造一批富有医学特色、触动学生生命本真的艺术作品,帮助学生涵养人文底蕴、提升生命素养。
校内校外育人资源场域联动,将生命教育融入实践教学各环节。学校是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场域,而认知社会、走进社会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生命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既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又要坚持系统思维,发挥其他资源的协同联动作用。医学院校要积极拓展校内外场域资源,发挥实践教学对生命教育的涵化、浸润功能,注重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不断深化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可通过丰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建设生命价值观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等,实行“校—地—医—政”多方联动,开发富有医学特色的生命价值观实践育人课程,实现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兴趣激发、情感提升和价值引领。
新时代医学院校生命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只有充分发挥全员协同、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协同育人合力,积极改善当前思政教育单向发展的现状,形成科学完整的基于生命教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才能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卫生健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