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斗地主_诈金花游戏

图片
桂林医学院:打造“特色一流本科” 为“健康中国”提供高质量人才
  • 作者:秦媛、刘燕
  • 编辑:无
  • 发布时间:2021-05-27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有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桂林医学院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贯穿“十四五”,以“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精气神谋篇新征程。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开展“特色一流本科”建设,进一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服务健康广西和健康中国建设,培养了大量复合型高素质医学人才。

课程改革 打造“名师”“金课”

“一流的专业,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桂林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志勇说,“学校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力以赴抓好贯彻落实。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教师教学改革内驱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牢固树立“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基本制度,狠抓教学管理,引导教师增强精品意识,潜心教书育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建立二级院系院长(系主任)本科教育年度述职制度,通过考评和奖惩推动二级学院教学改革。出台《桂林医学院教书育人奖励办法》《桂林医学院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试行)》等系列激励政策,大幅提升教学奖励力度,以调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

由于扎实推行“以本为本”理念和综合教育改革,近两年桂林医学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药学三个专业获得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6个专业获得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此外,学校以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不断淘汰”水课“,打造“金课”。2019—2020年,《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基础》《药物分析》等19门课程认定为自治区级一流课程,《病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2门课程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

同时,学校更着力于汇聚和用好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并且通过利用网上优质教学资源带动课堂教学改革,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临床医学专业,围绕以能力为导向,打破传统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的传统学科划分,构建“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实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将部分基础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整合改革尝试。落实“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精神,围绕“新医科”建设理念在临床医学专业组建实验班,实施“以系统疾病为心”的“床旁教学”新模式改革,专业核心课程打破内、外、妇、儿四大主干学科壁垒,重组为“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床边教学这种形式很好!老师在上课前先带我们到病房查看患者的疾病症状、临床特点,然后再结合病例进行理论教学。这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让我们印象更深刻,知识记得更牢固。”临床医学专业 2017级实验班学生黄东华认为,“我们还可以从老师和患者的沟通中,学会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这一点也尤为重要。”

分类施教 以胜任力为导向评价人才

推动专业分类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桂林医学院目前既设置有五年制医学类的专业,又有四年制医学类的专业。对于五年制医学类专业,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四年制医学类专业,主要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们进一步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成为复合型人才。

“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以胜任力为导向教学改革。围绕医学生临床知识、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力等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核心,注重临床思维与创新培养的教学新模式,实施PBL、CBL、临床案例导入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改革。”桂林医学院教务处负责人汪丽燕介绍。

通过基础医学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为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基础与临床阶段学习有效衔接。临床医学课程学习阶段,以培养具备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临床诊断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改变过去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主干核心课程全面开展PBL或CBL教学,实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或以典型病例讨论为导向的全新教学模式。

“通过将临床真实案例贯穿整个授课过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分析、决策,实现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让严肃的课堂生动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临床思维、人文素质及沟通等综合能力提升。”汪丽燕说。

按照“删减课堂学时、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创新考核评价”的改革思路,在四年制医学类专业开展以提升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三三三制”教学改革(即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线下传统教学,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指导性自主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采取模拟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学校《遗传学》课程“三三三制”教学改革自2015级生物技术本科开始,至今已实施四届,涉及学生近400人。该课程通过“三三三制”教学改革建立了合理的评价体系,逐步形成了学校生物技术专业的特色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绩。近两年获得了自治区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同时,该课程不仅深受学生关注和喜爱,教师的授课技能也有很大提高,获得学校本科课堂教学改革奖、教书育人综合业绩奖、课程思政案例优秀奖等多个奖项,2名教师荣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相对应的,学校以胜任力为导向,构建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2019年制定了《桂林医学院课程考核过程性评价指导意见》,过程管理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依托,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引进大量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把全国优秀的教师请到桂林医学院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制订了《桂林医学院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及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桂林医学院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暂行)》等,为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学校已建设在线课程26门,引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294门,用于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网络通识课程的教学。

医教协同 培养高质量健康“守门人”

以教学相长为目的,切实推进医教协同发展。桂林医学院建立了学校、附属医院两级临床师资协同培训机制,加强临床师资培养,提高临床师资教学能力。同时,借助临床教学和临床技能竞赛平台,加强临床师资交流与学习,临床教师通过教学,不断学习,促使自身在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及技能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医教协同合作,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强化学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医学人文关怀、病历书写的培养,注重自主学习与临床思维的融合,以增加岗位胜任力,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学校主动与医疗行业领域发展相适应,构建了“早临床、强见习、重指导、严过程、控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积极督促各实践教学基地面向学生开放技能操作平台,运用临床技能模拟教学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实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规范化、同质化。其中,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加强课后见习,成立了“桂医星火技能培训营”,实行学校与附属医院“一体化、全过程”管理育人模式,建立了“下点前技能考核、轮转科室出科考试、大科出考核、实习中期检查及考核、毕业综合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机制,严把实习质量关,为医学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形成了“全员培训-医院初赛-校赛交流-国赛学习”的竞赛模式,使培训与比赛惠及所有实习生。医学生临床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夯实,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升。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推动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同质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2015—2020年,学校学生参加包括全国临床技能大赛、英语各类竞赛、化学论文竞赛、化学技能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获自治区级及以上奖项2249项,其中2020年学校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铜奖1项,区赛金奖3项。近年来,临床、口腔、护理专业的执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多次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华南赛区特等奖。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高,2020年本科一批次(广西生源)投档分(正投)超一本线49分,居广西高校第二位。学校连续15年获评“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迄今培养了4多万名学生。作为桂北地区唯一的高等医学院校,学校培养的毕业生80%以上留在广西卫生健康事业领域工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