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简介

作者:生物技术学院 时间:2021-12-13

一、优化高阶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生物技术学院组织一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医学类专业在理论教学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创建线上教学资源,更新线下教学资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应用PBL、三明治法、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采用以问题为导向、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汇报展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

1. 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开展。

生物技术学院组织一线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培训和学习,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在本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共有 7 门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开展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应用 PBL、三三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教改课程采用以问题为导向、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汇报展示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2. 确立了与课堂教学相贯通的科研导师制,实现了个性化科研训练。

生物技术学院实施的科研导师制要求导师必须为本专业的教师,实现专业指导与科研训练为同一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科研训练融会贯通。本专业为每个新入校的本科生配备导师,建立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帮助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

科研型导师制实施要点:1. 第一阶段(大一第一学期),引导师生互选。在导师制执行前,进行科研导师研究方向的宣传,使学生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选择导师;2. 第二阶段(大一第二学期),早期训练培养。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进入科研团队,熟悉科研导师的研究课题,掌握常规的研究方法,培养科研思维;3. 第三阶段(大二一学年),中期加强训练。这个阶段主要完成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展开一些开放实验,并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高年级同学的科研创新创业实践计划项目;4. 第四阶段(大三一学年),后期全面提高。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独立申请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完成课题;5. 第五阶段(大四一学年),毕业冲刺阶段。进入大四,学生的主要科研训练就是设计毕业论文。针对留校实习的学生,优先安排跟随自己的导师进行实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学到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独立完成毕业设计。

3.搭建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平台。

为支撑大学生个性化科研训练,我们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实体平台),包括细胞房、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胚胎工程实验、基因编辑实验室等。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我们搭建了本专业的竞赛平台(软平台),包括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实验成果暨设计大赛、优秀论文竞赛,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技能、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4.非医类专业“三三三”教学模式改革。

我院生物技术本科,生物技术高职和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三个专业都为非医学类专业,多门课开展了“三三制”教学改革,分别是《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为: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对授课形式进行改革,部分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授课形式、部分教学内容采用改革教学模式授课,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采用指导性学时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均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三明治”、翻转课堂、微课制作、虚拟仿真、在线课堂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在考核评价方式上,采取多元化考核,利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教研室也开展了集体讨论,同时完善课程改革的监督和评价制度。

(1) 生物技术专业的《遗传学》开设在第五学期,理论课57学时,实验42学时,总学时99学时,其中传统教学18学时,课堂改革15学时,指导性学习21 学时,期中考试3学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2)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开展中借鉴了PBL、TBL情景教学、BOPPPS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的方法和内涵,并在授课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经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质量显著改善,《分子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配套资源丰富、质量优秀、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目前拥有《简明分子生物学教程》自编教材及配套习题集各一本,并建立有《分子生物学》数字化课程资源、在线习题库、课程思政素材库、微课资源库及SPOC在线资源等多种课程配套资源。同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并辐射带动教研室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根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推理归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初步形成了“立足课程,科研启蒙,教研相长”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推进了我院双创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应用型医药生物技术综合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将原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14个章节重塑,根据布鲁姆学习目标将每一篇章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其中记忆、理解、初级应用类的知识点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综合讲授;高级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类的知识点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即PBL教学中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启发、参与、探究式教学

本科的教学以往大部分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依赖教师和教材的教学模式, 导致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脱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立足于以问题和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设置互动和考核性质的改革课程,增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每个章节讲解完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次章节内容相关的主题汇报;每三个章节后开展一次“三明治”教学形式的阶段考核,实施过程包括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学生之间点评和教师总结三个主要环节的教学模式,教师依据各小组 汇报、回答师生提问和点评别组三部分的表现进行评分,记录在平时成绩中。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融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改革原有的教育模式,把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推进素质内涵建设。下面列举我院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案例:

《遗传学》课堂改革采用的是基于BOPPPS教学理念的雨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通过雨课堂推送公告、课件供学生预习,同时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国大学慕课(复旦大学遗传学异步SPOC)相关视频内容和测试作为学生指导性学习的指南。课中,采用雨课堂,进行BOPPPS教学,以问题导入,清晰课程目标, 通过入门测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师生参与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随堂测试方式,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后,通过雨课堂测试和慕课堂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在实验教学中,采用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点将思政元素引入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意、有机、有效地思政教育。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理论课采用建构主义+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方法。每一篇章由真实的医学案例引入情境;由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进行线上学习、查阅资料等自主学习;再通过线下协作交流、解决问题;最后辅以专题讲授,进一步促进意义的建构。线上17学时,线下40学时,旨在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培养及提升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校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致远路1号桂林医学院智能医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邮编:541199 电话:0773-3680722 版权所有:桂林医学院智能医学与生物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