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论纲

作者:李鸿文 时间:2024-12-23

强国号发布内容

作者:柳宝军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伟大实践锻造强大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历史进程、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在宏阔深邃的时空背景、艰巨繁重的政党使命、严峻复杂的党建形势中深入思考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经过习近平同志在地方主政期间的初步萌生,经过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的孕育催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正式形成。2023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论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首次公开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概括为“十三个坚持”。2023年第8期《党建研究》发表蔡奇同志的讲话,系统阐发了这一重要思想。有关部门还编辑出版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重要著作,由此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关于党的建设思想体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党政机关、高校、国有企业、军队等领域党的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在指引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纵深推进、开辟百年大党自我革命新境界的宏阔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思想伟力和真理力量。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生成和创立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项思想成果的形成,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进行深邃理论思考、推进理论创新而形成的理论产物和思想结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承担新的使命任务、面临新的风险挑战,特别是党情面对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得以生成和创立的宏阔时代背景。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处于新的历史方位

以大历史观观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转变,为包括党的自身建设在内的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现代化发展史线索为准,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浴血奋战与百折不挠,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与深刻变革,经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创新和跨越发展,经过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和接续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发生的伟大变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成功推进和拓展。由此,党和国家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到了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党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眼于我们党更好担当使命,总结运用成功经验,正视解决突出问题,一刻不停歇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核心驱动者与先锋引领者,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要在时代大潮中顺应潮流、引领方向、掌握主动、开辟新局,自身就必须坚强有力、始终过硬,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要迈上新台阶、展现新气象,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承担新的使命任务

在中国特色政治语境下,党自身的价值导向、组织体系、治理结构与运行模式服从于、服务于党的执政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要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使命任务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与实践指向。近代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一代代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不懈探索,始终未能找到一条实现现代化、通往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事关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事关我们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这就是党的二十大指出的,“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着眼于完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强调:“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必须紧密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为实现这一使命任务提供强大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下纵深推进,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时代契机和坚实实践基础。

3.新时代党治国理政面临新的风险考验

随着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然经历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上存在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进入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尚未得到有效清除,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惩恶,虽然我们实现了由“反腐败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再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胜利转变,但目前“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依然没有取得彻底性胜利、整体性胜利,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须臾不可松懈动摇。“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一方面,要始终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大战略定力和顽强意志品质;另一方面,迫切需要适应党内状况发展演变,及时提出解决党内突出难题、化解党内矛盾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善于以系统性经验总结、规律性认识成果、原创性理论观点破解党内治理难题,引领党的建设实践,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迈上新台阶。

4.新时代推进管党治党面临新的机遇挑战

从党情新机遇的方面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全面推进,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变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团结统一,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清,党的面貌为之一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在此过程中,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党的建设新的工作理念、一整套党的建设思想理论成果,建构的一整套党内制度法规体系,积累的一系列管党治党新鲜经验,比如“六个必须”“六个相统一”“九个坚持”等,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大发展、大飞跃提供了丰富素材、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而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管党治党的一系列思路理念、实践举措、治理载体、实践机制等呈现出模式化与体系化特征,迫切需要大力推动实践基础的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等一系列党的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渐进形成。

从党情新挑战的方面来看,走过百余年沧桑岁月的中国共产党,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政党规模、党员人数、执政时间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度,“迫切要求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面临着一系列“发展起来以后的难题”。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如何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等,这些难题与那些规模较小、执政时间较短的政党面临的难题是不同的。解决这些难题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必须迈过的一道坎,是全面从严治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高度的清醒和自觉。在建党百年之际,他深刻指出,我们要“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首次提出了“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彰显了百年大党对于管党治党、长期执政的深切忧患和战略清醒,不仅对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推进世界政党治理现代化、构建新型政党文明形态具有重要示范引领意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构成一个科学体系,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博大精深与要素健全,更在于其体系的内在统一与完备。将“十三个坚持”按照党的建设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属性进行系统布局和整体建构,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由党的全面领导论、自我革命论、人民中心论、总体布局论、监督体系论、法规制度论、政治责任论等核心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七个核心要素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系统集成,共同支撑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这座理论大厦的主体框架与四梁八柱。

1.全面领导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

全面领导论是指“十三个坚持”中的第一个坚持,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领导问题上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创造性地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地位功能、制度安排、重要原则、实践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其一,在地位功能上,习近平总书记用“最本质的特征”“最大优势”“最大的国情”来定位党的领导的战略地位,明确“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这就澄清了在党的领导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校正了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上存在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与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其二,在制度安排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并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首位。他在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厦中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其三,在重要原则上,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凸显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唯一性、彻底性和无条件性。其四,在实践要求上,鲜明提出了“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四个意识”等重大命题,制定了一系列落实党的全面领导的具体实践举措,明确了加强党的领导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比如,在自我革命上,既强调要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精神和勇气克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又强调“不能因为党内存在问题就削弱甚至否认党的领导,走到自断股肱、自毁长城的歪路上去”。

2.自我革命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精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管党治党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自我革命论是指“十三个坚持”中的第二个坚持,即“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一命题的内在原理在于通过党的自我革命维护和彰显党的领导优势和政治优势,进而“以我们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朝着更高级的方向变革演进。自我革命超越了整党整风、人民监督、管党治党等传统意义上的党建范畴,创造性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内在机理与使命担当,展现了党的建设的实践精髓与鲜明特色,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政党建设与政党治理的独特模式选择。

自我革命论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一,从重要地位上看,自我革命被赋予为党“最鲜明的品格”“最大的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所在”。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充满活力的内在奥秘,深刻揭示了我们党之所以能克服一个又一个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执政奇迹的制胜法宝。其二,从丰富内涵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对自我革命的概念内涵作出明确界定。他指出:“自我革命就是补钙壮骨、排毒杀菌、壮士断腕、去腐生肌,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人亡政息。”基于这一界定,自我革命展现出多个面向,比如作为政治品格的自我革命、作为强大精神的自我革命、作为鲜明特质的自我革命、作为独特优势的自我革命、作为党内治理的自我革命等。其三,从历史视野上看,自我革命这一命题的提出包含着我们党对百余年来解决自身问题的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理性省思,是最能体现党的建设内在逻辑与实践精髓的科学理论表达。自人民监督之后,自我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也被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之一,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标识性话语。

3.人民中心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价值归依

人民中心论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追求,主要是指“十三个坚持”中的第四个坚持,即“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建党初心,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鲜明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大论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解决自身问题、实现执政使命、创造历史伟业,把我们党对政党与群众、政权与群众之间关系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党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方位、全过程。党通过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擦亮党的初心使命,通过落实落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雷霆万钧的反腐败斗争赢得人民群众广泛好评,大大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大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的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坚如磐石,确保革命先烈打下的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4.总体布局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容范畴

100余年来,党的建设的布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到党的十九大形成了以“五加二”为主要内容的总体布局。一般而言,党的建设的内容范畴也可被理解为党的建设的客观对象,主要阐明党的建设“建什么、治什么、管什么”的基本问题。因此,总体布局论是指“十三个坚持”中的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个坚持,即“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这七个坚持涵盖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贡献的新理念新论点新观点。这六个方面的建设也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抓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的内容基本对应。除六个方面外,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提及的制度建设将被归入后文中的法规制度论。其原因在于总体布局论主要阐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容范畴与客观对象,而制度建设并非客观对象意义上的党建范畴,而是作为党的建设的手段和载体贯穿于各项建设的始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系统的观念、辩证的思维、宏大的视野、治理的理念科学谋划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厘清了党的建设的政治属性、内容范畴、实践载体等不同构成要素及其重要功能,使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容范畴朝着更加全面化、更加科学化的方向演进。党的十九大将党的政治建设单独列出作为党的建设的统领和根本性建设,强调“一个政党政治上犯错误往往是灾难性的,比工作上或其他任何方面犯错误危害都严重”,从而将政治问题与腐败问题、经济问题相互区分,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和要害,确保了党的建设在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上不出问题,并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由此,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不仅对传统意义上党的建设‘五位一体’布局的要素结构实现了进一步优化,而且明确了其中的统领、根基、着力点、载体、目标等核心内容,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方向、厘清了思路、突出了重点,有利于使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各个环节系统完善、各个领域良性互动、各项举措相互促进”。

5.监督体系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保障

监督体系论是指“十三个坚持”中的第十一个坚持,即“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一是从宏观角度、体系角度总体谋划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明确提出了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总要求,强调“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将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全部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经常性监督和全方位管理,做到监督无死角、全覆盖,增强监督合力。二是科学界定监督的丰富内涵,将监督纳入党内治理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管’和‘治’都包含监督”。他创造性地将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加以强调,大大提升了监督在新时代党内治理中应有的地位和功效。三是将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来抓,强调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居于最根本、第一位的地位,强调只有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作用,其他监督形式才能产生应有的功效。对我们党而言,“党内监督是第一位的监督”,“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在这一点上,不同于西方政党主要依靠外部监督、合法反对与权力制衡获得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自我革命实现。四是突出监督重点,优化监督策略,增强监督实效。“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重点探索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认真执行和贯彻民主集中制,把监督检查同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6.法规制度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载体

法规制度论是指“十三个坚持”中的第十二个坚持,即“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党的建设载体主要指管党治党的方式、手段及实践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运用法规制度的威力管党治党,把依规治党当作管党治党基本方式,“既使已经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得到更加深入有效的解决,又有效防范新的矛盾和问题滋生蔓延、有效防范已经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反弹复发”。其一,在基本效度上,明确党纪严于国法的党建原理和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实践要求。大量案件表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要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同时,他强调通过发挥党章党规的规范引领作用,突出干部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不能把干部管理标准降低到不违纪违法就行的低水平上”。其二,在适用对象上,明确提出了党内法规制度的严格递增原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面向全党及全体党员的硬约束,但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严格程度和标准尺度有一定的区别。“在标准尺度上,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有更高更严的要求,不能上下一般粗。”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梯度治党论。其三,在运行机制上,要求党内法规制度与其他治理载体的协同配套,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制定出台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五年规划,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密集出台,构建起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极大丰富了党内治理的“工具箱”。同时,注重党内法规同其他治理要素的协同配合,既强调纪法分开,又注重纪法衔接,提出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紧密结合、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等重要思想,“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7.政治责任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体

政治责任论是指“十三个坚持”中的第十二个坚持,即“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党不断深化对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的规律性认识,牢牢抓住管党治党责任这一“牛鼻子”,突出“问责”这个要害,强调将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一贯到底。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2016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向全党进一步释放出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各级党组织牢固树立“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渎职”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这就压实了党的建设的政治责任与行为主体,进一步明确界定了党委主体责任的五项重点任务,强调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健全责任分解、检查监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链条,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一起抓的党建工作新格局。政治责任论有力纠正了有的地方党委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上不抓总、不统筹的突出问题,避免了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的党的建设部门化、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不良情形,使新时代党的建设始终行走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意义体现为系统的全方位创新、突出的集成性创新、鲜明的实践性创新、深邃的思想性创新的有机统一。这一重要思想以卓越的政治智慧、高度的理论自信、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党建思想及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战略地位、主题主线、科学体系、使命任务、基本规律以及科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1.创造性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战略地位

在革命年代,毛泽东将党的建设视为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进入新世纪,江泽民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党治国理政的新鲜经验,把党的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更加突出的地位,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多次使用“关键在党”“决定全局”“打铁必须自身硬”“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等独创性、标识性话语,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在新时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重要地位作用。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自身建设历来关系重大、决定全局”。2022年10月,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党的领导同社会主义本质联系起来,创造性地将党的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把我们对党的建设战略地位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创造性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使命任务

党的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原理。只有聚焦于党的中心任务和执政使命,才能明确党的建设的着力点、关键点,防止党建业务“两张皮”、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等不良倾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基本原理,紧紧聚焦于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党的建设与党的事业的内在关联,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承担的重要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不是要把人管死,让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而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环境。”质言之,“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更好促进事业发展”。在干部队伍管理上,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四种形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等原创性党建命题,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在权力监督上,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其“目的是保证公权力正确行使,更好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在调查研究上,强调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这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指引全党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正确处理禁止与激励、自律与他律、治标与治本等多对辩证关系,从而使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焕发出强大效能和实践伟力。

3.创造性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主题主线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重大命题,自此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一主题主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阐发了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使命承担、核心要求、精神实质、战略方针、实践举措、科学方法、战略布局等重要内容。就丰富内涵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进一步就“全面”“严”“治”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指向作出了创造性阐发。就使命承担而言,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在科学方法上,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全的要求、严的基调、治的理念,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既需要全方位用劲,也需要重点发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相互贯通、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思想体系,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2016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战略任务。2023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题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做好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各项工作”。从鲜明主题到主题主线,这就明确了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题主线,更加突出了全面从严治党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4.创造性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内容体系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建设仅仅通过单兵突进式、零敲碎打式的思路举措是难以取得显著成效的,必须要在深刻洞察党的建设的系统结构、要素构成及其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实现党的建设各项内容范畴与核心要素的协同配合与良性耦合,使其焕发出强大治理合力和实践伟力,“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优化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使得党的建设的内容体系更加系统全面,党内治理工作体系更加完善健全,管党治党实现了由单向化整治到全方位治理的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是全部。”这就纠正了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习惯于把防线只设置在反对腐败上的思想误区,防范了一些党组织把防线只设置在反对腐败上而忽视了其他问题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改进作风是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他强调“党的建设必须全面从严”,大大拓宽了党的建设的内涵外延和内容体系,显著提升了党的建设的整体质量和目标成色,切实增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

5.创造性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科学理念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不仅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上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和目标要求,而且在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上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理念与工作方法,体现了目标论与方法论的辩证统一,彰显出了鲜明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战略策略思想。在干部管理上,强调“要用科学办法进行管理,切实管到位、管到点子上”,“管理要全面、标准要严格、环节要衔接、措施要配套、责任要分明”。在正风肃纪上,强调要将其“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用好‘四种形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在巡视巡察上,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化上下联动、贯通融合”。在制度建设上,强调“必须做到前后衔接、左右联动、上下配套、系统集成”。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一个内涵丰富、指向明确、内在统一的关于党的建设的科学方法论体系。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全链条、全要素、组合拳、系统施治、标本兼治、靶向治疗、精准施治、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全方位管理、全周期管理、透过现象看本质等一系列科学理念与工作方法。关于党的建设方法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管党治党方法论体系,为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妥善处理自律与他律、思想与制度、治标与治本、当下与长远、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等多重关系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6.创造性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

“深刻认识经验、深入总结经验,进而准确把握规律、自觉运用规律,是推动管党治党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建设规律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展现出鲜明的规律意识、高度的规律自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一大突出特点。早在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明确提出深化从严治党规律认识的重要论断。他指出,“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面现象后面的事物本质,深化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2015年12月11日,他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经常喊看齐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经验”。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大大深化了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的整体规律,而且大大深化了对党的思想建设、作风治理、干部管理、腐败治理等各个具体领域的规律性认识。比如,在反腐治理方面他强调,“我们党强调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揭示了反腐防腐的基本规律”。这一系列规律认识使我们党大大提高了搞好自身建设的自觉性、创造性、实效性,科学指引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对于兴党强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体现为重大的政治意义、鲜活的时代意义、丰富的理论意义、深远的现实意义、深邃的历史意义、宏阔的世界意义等。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必须要将这一重要思想坚持完善好、贯彻落实好、丰富发展好。

1.政治意义:明确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最高原则,筑牢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的坚实思想政治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以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为根本使命,以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为重大任务”。他首次鲜明提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最高原则、根本使命和重大任务,阐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最关键、最突出、最鲜明的理论内核和思想精髓。其中,排在首位的是以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最高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挑战,化解了一次又一次重大风险。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党始终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当前世界局部冲突动荡不断,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确立”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新形势下,要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要倍加珍惜“两个确立”重大政治成果,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使忠诚为党护党、全力兴党强党成为全党共同而又坚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2.时代意义:科学回答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思想武器

主动聆听时代声音、深刻洞悉时代脉搏、主动回应时代之问、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内在要求。面对新时代的新使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正是立足新方位、着眼新形势、承担新使命,以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论断科学回答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政治坚定、先进纯洁、民众拥护、朝气蓬勃状态的马克思主义先锋队政党的时代之问而诞生的理论精华,对于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锚定奋斗目标、掌握历史主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这一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以强烈的历史担当、顽强的意志品质、空前的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消除了影响党长治久安的一系列政治隐患,校正了党和国家发展航向,“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成为新时代党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最突出的亮点、最显著的成就、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伟大实践成就升华为科学思想理论,科学思想理论必将有力引领新的伟大实践,这一重要思想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3.理论意义: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是集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自身建设的理念创新、思想创新、制度创新、话语创新、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以党的全面领导论、自我革命论、人民中心论、总体布局论、监督体系论、法规制度论、政治责任论为主体内容的继承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原创性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自身问题的新视野、新方法,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这一重要思想以深刻的理论洞察力,明确了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政党使命,明确了现代化建设中的政党角色,明确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政党功能,明确了伟大社会革命中的政党动力,深刻揭示了治党与治国、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开创并形成了以政党之治开创国家之治、以政党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中国形态,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现在,世人惊叹中国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步伐之快,惊叹中国社会面貌变化之大,要看到在这些发展变化背后是我们党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品格,是我们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正是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关于治党与治国、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深刻关系的经典阐述。

4.现实意义:初步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思想遵循与行动指南

思想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始终贯穿问题导向、展现鲜明实践品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突出特征。这一重要思想彰显着依靠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解决自身难题的战略清醒与深刻洞察,凝结着对我们这个肩负重大使命的马克思主义先锋队政党如何解决独有难题、实现长期执政的深切忧患和深邃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在这一重要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管党治党的一系列思路理念、实践举措、治理载体、实践机制等呈现出模式化与体系化特征。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大党治理绝非一招一式的治理举措与治理模式所能解决的,为了使党永葆青春、基业长青,亟须构建系统化的政党治理体系。正因如此,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重大战略任务。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既不是对原先党的建设某些领域、环节或举措的机械拼凑,也不是用党的建设总要求简单套用、取而代之,而是对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方略有机整合和系统提升的过程。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初步构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科学指引的产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深入学习贯彻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政党治理体系,确保我们党在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中展现蓬勃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5.历史意义:探索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党永葆青春、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科学思想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中外政治史上那些人亡政息的深刻教训来审视和镜鉴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和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没有过。”“特别是十年下来,我们这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是载入史册的。”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党的长期执政、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等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思想成果,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理论原则和思想根基之上,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推进自身建设的历史逻辑和经验认知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世界政党政治运行演变的一般规律和清醒洞察的基础之上,更建立在中华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和深厚文明底蕴的基础之上,蕴藏着厚重的历史纵深和宏阔的世界视野,彰显着坚定的历史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蕴藏着十分独特而深刻的文化逻辑、文明逻辑。一方面,这一重要思想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成功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实现党的长期执政、长治久安,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根本上离不开纵深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根基、独特的文明底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只有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厚植文化根基,赓续文明基因,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党的建设所用,我们党才能成功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永葆党的先进品格、青春活力和革命精神。

6.世界意义: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党治理新境界,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智慧与方案

环顾当今世界政党政治舞台,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历经百年沧桑却依旧朝气蓬勃、规模巨大却依然高度团结、体系健全且始终本领高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的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在革命性锻造和重塑性治理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强大政治保障。在这一伟大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认识和经验总结,这些重大成果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科学指引与行动指南,而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展现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引领力和感召力。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大党独有难题”的重大命题,这一命题体现着不同国家政党治理逻辑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大党治理进程中出现的普遍性课题的高度关注与理性省察,体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世界政党治理规律的深邃思考和勇于直面自身问题矛盾的高度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大党独有难题”重大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乃至世界政党政治史上都具有首创性。这项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遇到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解决好。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这一重大命题,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找到了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这无疑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为世界政党治理和政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方案的风范与担当。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校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致远路1号桂林医学院智能医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邮编:541199 电话:0773-3680722 版权所有:桂林医学院智能医学与生物技术学院